close

I, robot

  機器人學三大法則:限制與可能性

 

 

  「I, robot」是個乍聽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名稱。當初機械公敵的片商應該也為了這個片名而頭痛不已吧。這本以機器人為主題的小說收錄了九個短篇,故事裡機器人的形貌:不只是外觀、而且還反映了機器人的「靈魂」。

 

  在諸多篇例子裡,其實不難發現法則的漏洞只是存在於不同個體如何「解讀」文字,並依據這些解讀來行動。客觀上文字可以作為儲存、溝通資訊的載具;但主觀上文字仍然是心理表徵的延伸。而各式各樣的心理表徵則是不同的個體以及不同的情境的產物。橫觀強調的是時間因素,這條線主題是機器人的發展,機能從簡單到複雜、和在法則的限制下也產生了諸多可能性。縱觀則是心靈產生的情境脈絡,是空間因素。這條線的主題與其說是機器人及法則,不如說是其他科幻元素:太空資源採集、發展曲速引擎、超空間跳躍產生的頻死經驗等等。

 

  在這些豐富的元素下,機器人的靈魂以及對其認同逐漸成形。I, robot就是機器人及其認同建立的故事。

 

  這裡面還有些有趣的線索;例如機器人在與「人類」對話時,有時主詞會用它的名字,例如大衛或厄比,但在同樣的對話中,有時卻以「機器人」作為主詞。

 

  批評的點則是短篇故事架構都差不多,使得讀到後面新鮮感下降。不只是《我,機器人》本作,閱讀經驗中的《基地》也有類似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b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