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joker 

事前張揚的喧賓奪主事件-How the joker stole the show?

 

基本資料:

 

片名:

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片長:

152 min

國籍、年份:

美國、2008

 

簡評:

 

且讓我們溯及既往,探究黑暗騎士為何能有如此票房,以及希斯萊傑得到美國影藝學會獎項最佳男配角。

 

自從2008年一月希斯萊傑的逝世的新聞,到七月黑暗騎士上映,這半年來為黑暗騎士做足了長期的宣傳,甚至該年二月的奧斯卡頒獎還有特別紀念希斯萊傑。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有所謂「資優生效應」一說。何謂「資優生效應」呢?意指對於往生的人會有特別加分。當有國中生出事時,也許是自殺或傷害班上同學,新聞總是會將這名學生包裝成資優生。「帶著靦腆的笑容、有禮貌、成績中上」這類評價幾乎適用每一個這樣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台灣的新聞傳媒中並不罕見。從這種觀點來看,小丑的傑出及本作的成功,完全是歷史的偶然。

 

但是我們無法想像希斯萊傑尚存的另一個平行世界裡,黑暗騎士的票房表現如何、以及奧斯卡獎最佳男配角落誰家。

 

我以為觀賞任何作品,都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個是放到詮釋的脈絡,不同的時空會有不同的解讀,所謂的永恆不朽的作品,不正是那些在任何時空,都會有人為此感動的嗎?第二個則是無視脈絡,直接鎖定作品或演員*本身,這時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快速推移劇情中,小丑這個角色儼然被「放大」了。導演Christopher Nolan的每一部作品號稱都必須要非常細心看,錯過一個小細節都可能會看不懂。雖然不見導演其他作品常見的破碎敘事手法,但這片的表現手法卻是棋局一般,順著劇情快速的推演進行。

 

事實上,不管是角色、或是角色在這場賽局中握有的資源,編導都沒有預先把設定交代給觀眾,反而是透過劇情發展向觀眾傳達這些訊息。說起來不管是黑幫、會計、警察或檢察官,依舊是淪為平板人物(就連小丑及黑暗騎士也是!)所謂這座城市的「惡」,就只是貪財;所謂這座城市的「善」,就是打擊罪犯。而這些簡單設定的角色就被丟進小丑捲起的渾沌,各自根據現狀採取下一步行動。從幾段剪接可以看出這種賽局式的進行。例如當小丑放話的影片出來,馬上就切James Gordonr局長採取行動的畫面。觀眾只要知道角色各自的立場就好,至於每一個人的動機、心境,一切從簡。我想連同第一次看的我在內,有些人不喜歡該片的剪輯,大概是因為欠缺鋪陳吧。

 

前述命題可以切中小丑所講的那句台詞:「You know what I am? I'm a dog chasing cars. I wouldn't know what to do with one if I caught it. You know, I just... do things. The mob has plans, the cops have plans, Gordon's got plans. You know, they're schemers. Schemers trying to control their little worlds. I'm not a schemer. I try to show the schemers how pathetic their attempts to control things really are.」計劃與破壞計劃,黑暗騎士的劇情就靠這套邏輯推動。在編導這樣設計下,可以說所有的角色都繞著小丑這號人物,即使每一個角色都有謀略,但都是被動的。

 

在Gotham City的這場衝突中,人物們只能隨著小丑的腳步行動;在角色形象上,他們只能配合劇情需求,採取行動,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個角色能有發言權,有機會向觀眾表達自己心裡的聲音:黑暗騎士與小丑。而兩者的自白在劇末都有確實被帶出來。只是在前半段將近十分之九的時間裡,一主動一被動。誰佔了上風,一目暸然。又怎能說小丑這個角色在這樣的安排中沒有被放大呢?

 

如果我們跳脫現實的框架(希斯萊傑的資優生效應),這純粹是劇本上給小丑有特別的優勢。

 

--

*註:一來演技好壞是主觀的感受,二來討論的文章太多了。所以在這篇中不擬討論,倒是我覺得小丑在這部作品中的音調可以注意,例如殺人錄影帶中的小丑講話的音調,其實有微妙的變化。或者是舌頭舔嘴唇的動作、或者是眼珠子咕嚕咕嚕轉,其實演員在這個角色上的表現是有些細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bur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