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 |
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 |
導演 |
Vittorio De Sica |
片長 |
93 min |
國籍、年份 |
義大利、1948 |
簡評:
這部義大利電影的英文譯名相當有趣,美國版的叫做「The Bicycle Thief」;而越過了一個大西洋的英國版,卻翻譯成「The Bicycle Thievies」;這裡面也許是有一些趣味的。
當然,這是部社會寫實的電影,片中深刻地描寫了二戰過後義大利境內經濟蕭條的慘狀。大排長龍的人們只希望能夠求得溫飽的一份工作。為了能保住現有的工作,主人翁的妻子向靈媒之類的求助、甚至還把嫁妝當掉,以換取謀生的工具:腳踏車。運氣背到谷底的主人翁,第一天工作腳踏車就眼睜睜在面前被騎走。接著主人翁帶著兒子繞著羅馬城尋找腳踏車竊賊:「The Bicycle Thief」。甚至上門求助當初嘲笑妻子找那位靈媒。以為自己不是迷信的那一個,在真正絕望的盡頭時,做出了平時自己不會相信的非理性行為。
「絕望」。在絕望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人們不理性的想法、不理性的行為。鏡頭下的黑白羅馬社會,使人們循著異端的道路生活著。眾多社會學家曾經質疑過:社會並不存在實體,只有集合的個體。並不是社會孕育出小偷這麼簡單的公式;反而很有可能是人們都是穿著整淨的小偷,社會是由小偷們所組成的;世界的組成成份就是雞鳴狗盜。所以我以為翻譯的片名小偷是複數這件事相當值得被提出來大書特書。
如此震撼的事實,動搖了一直跟在主人翁身邊的小男孩(同時也是觀眾們)的心。因為男主角走頭無路之下,竟然也去偷牽別人的腳踏車,並在自己的兒子面前被捕捉、痛毆、以及指控為「竊賊」。把個體逼到絕望的社會是殘酷的、每一個被逼進絕望角落的個體也是殘酷的。
「絕望」、「殘酷」、「個體」、「社會」,這些單字排列組合,以及一個後勁無窮的結局,成就了這部名留青史的作品。
--
推薦衍伸觀影:
[關於絕望、信仰與非理性行為] 謎霧驚魂(The Mist,2007),Frank Darabont導演,Stephen King(史帝芬金)原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