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 |
The Cabin in the Woods、詭屋 |
導演: |
Drew Goddard |
片長: |
95 min |
國籍、年份: |
USA、2012 |
簡評:近期最富原創性的恐怖電影劇本當之無愧!
=涉及劇情概梗=
五名大學生到湖畔小屋度假,卻遭到喪屍(zombie)殺人魔家族攻擊。隨著倖存者反擊、逃亡的過程,他們發現整個虐殺過程背後有個龐大的神秘組織在營運,而這個散佈全球的組織透過派遣怨靈、殺人魔殺害祭品,完成獻祭儀式,以安撫更強大的邪惡力量。
=Meta-Horror Movie(後設恐怖電影)=
何謂後設?最常見的解釋可見英文”meta-“意指”about”,也就是說「關於」某某事物的概念。例如:後設資料就是關於資料的資料、後設小說就是關於小說的小說。當然也有所謂的後設電影,例如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 【日以作夜】(La nuit américaine, 1973)、今敏的【千年女優】、或是Charlie Kaufman的【蘭花賊】(Adaptation., 2002)。在前述三個例子中,電影這個載具/媒介承載了電影如何被撰寫、改編、製造,這類關於電影的電影,便稱之為「後設電影」。因此,借用這個概念來理解【詭屋】,便可以用恐怖電影這個載具如何呈現更多恐怖電影被創造出來的句型闡述之。【詭屋】這部電影創意就在於所有的恐怖電影情節都是一個儀式,而串聯起個別儀式的脈絡是另外一個更大的恐怖電影設定。
=恐怖電影的生產與消費=
作為一種生產工業,恐怖電影的情節(組成成分)宛如透過標準作業程序般組裝、運送到大螢幕上。在這層生產消費關係中,消費者即為觀眾。過去出現過一些電影的文本,則以階級為強調的重心。社會底層的人相互廝殺,不過作為有錢人的消遣。也就是「有權勢的人才能做為消費者」。這類電影大多帶有強烈的社會不公平批判的意味,例如【玩命賭注13】或【賭博默示錄:人生逆轉遊戲】。【詭屋】不再延續這種階級概念,而是用恐怖電影設定的更大架構將其囊括在內。在這部電影中,血腥、虐殺情節的消費者是另外一個遠古的邪惡,藉由恐怖電影情節這個儀式,安撫這個遠古邪惡藉以維護人類世界的延續。因此,消費者便是這個遠古的邪惡,企業/被害者共同生產恐怖電影情節(獻祭),遠古邪惡消費。如果有觀眾跳出來點出這個遠古邪惡指涉的是觀眾人性中所內鍵的死亡、破壞原慾 (Todestrieb),那可是一點也不意外。因此,當恐怖電影中無人傷亡,順利地降伏妖魔鬼怪時(例如詭屋中的日本經驗),觀眾便無法得到滿足,滿腔破壞慾無法宣洩,獻祭儀式宣告失敗,這時本來可以投影在螢幕上的暴力行為,也許就會投影在現實生活。
此外,這部電影也大大揶揄了其他恐怖電影的老套情節。舉個例子來講:出遊學生們的淫亂者一定慘遭毒手,在這部電影的大架構中便解釋這是獻祭的一部分,蕩婦在儀式中必須第一個死亡,且唯有按照正確的死亡順序獻祭儀式才能成功。或者是當遇襲者做出不理性(充滿bug)的行動與判斷時,很有可能是確保獻祭順利進行的工作人員按下某個噴出讓人頭腦暈眩氣體的按鍵。逃亡過程一定困難重重,不用懷疑,絕對是工作人員在做出緊急應變。下次逃到駕駛座上,應該馬上可以發現工作人員預先幫您藏好的鑰匙,但也請注意他們藏在後座夾層的妖魔鬼怪。
--
衍伸觀影推薦: 瘋狂雷斯利(Behind the Mask: The Rise of Leslie Vernon,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