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數法則的變與不變
基本資料:
|
片名: |
Star Trek Into Darkness、 闇黑無界 |
|
導演: |
J. J. Abrams |
|
片長: |
132 min |
|
國籍、年份: |
USA、2013 |
簡評:
主線劇情外,現實層面與系列作層面分別帶有弦外之音。
「境外暗殺」或是「軍法審判」引導著情節發展,不難聯想美國刺殺恐怖份子Osama bin Laden的事件以及21世紀全球政治現實的反映。
當然可以單純地享受獨立的劇情,但若結合了Star Trek系列作龐大的宇宙觀與歷史,輔以J. J.極富天才創意、最具有科學基礎的reboot劇本 【星際爭霸戰】 (Star Trek, 2009)開啟平行宇宙的優勢,一方面藉由Khan這個角色充分地開發了平行宇宙中不變與變的各種可能性,What if命題獲得了各種探索的空間;朋友可能變成戀人,死敵也可能變成好友。還有甚麼能比平行宇宙更適合所謂的致敬呢?熟悉舊版的觀眾,尤其 【星戰大怒吼】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1982),一定對新版的故事情節、角色性格、分鏡、甚至台詞都覺得再熟悉不過,進而讓老觀眾產生一種「既視感」體驗。
對於這些觀眾,便在劇情發展之餘,額外地享受於「平行宇宙中哪些事情是不會變的」、「又有哪些事情是有可能改變的」懸疑。
比較可惜的部分是,峰迴路轉的計中計中計卻是不堪琢磨,例如上將Marcus的計畫竟然仰賴極不按牌理出牌的Kirk,或是Khan不知所云的計畫。企業號成員見招拆招的計謀雖然正經許多,但作為主角,角色間矛盾的解決以及主角成長劇稍嫌跳躍。還記得Kirk艦長的上帝情結嗎?顯然劇本飽和程度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發揮空間。在曲速前進的劇情狂飆中,最難讓觀眾保持注意力的情節就被犧牲掉了。
關於Khan這個角色,一說是James Kirk的鏡像(mirror image),兩人在人格特質上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故事中也面臨類似的困境及做出類似的選擇。受限在前述劇情狂飆的限制,新版Khan在人格特質上與Kirk的比較也做了很大程度的修減; 對Benedict Cumberbatch詮釋的Khan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每個字都要用咬的,這是人工冬眠解凍的後遺症也說不定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