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片名: |
Spectre、007惡魔四伏 |
導演: |
Sam Mendes |
片長: |
148 min |
國籍、年份: |
USA、UK、2015 |
簡評:
本作整合【皇家夜總會】(Casino Royale, 2006,下面簡稱Bond 21)、【量子危機】 (Quantum of Solace , 2008,下稱Bond 22)跟【空降危機】(Skyfall, 2012,下稱Bond 23),打造出自成一格的DC-JB宇宙(Daniel Craig - James Bond university)。相較起靠精湛劇本自圓其說的X-MEN宇宙,或佈局十年體系完整的Marvel宇宙,DC-JB宇宙且戰且走的發展顯得發育不良。在Bond 21跟22之間尚有連貫性,但Bond 23跟前兩作之間的巨大鴻溝就顯得如同平行宇宙。
Bond 24整合前三部的企圖帶來卻是觀眾的水土不服。這種水土不服的感受必須從James Bond的物種起源論起。類似京極夏彥在《京極堂》系列中闡述妖怪的流變,追隨著Daniel Craig的觀眾,也能目睹James Bond的演變。
唐諾在臉譜出版的《金手指》〈導讀〉一文中,引用了E. M. Forster的理論,將小說中的人物分成扁平人物 (flat character)與圓形人物 (round character)兩種;前者是僅用幾種簡單特質來刻劃故事中的人物,例如《西遊記》中唐僧的優柔寡斷;後者則是多描述角色的發展或是內心衝突,使人物飽滿,例如《罪與罰》裡面的大學生。DC-JB宇宙的不穩定即源自於James Bond的豹變,而這種豹變正好沿著圓形人物到扁平人物的軌跡。
Bond 21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不是含住手指;而是Bond賭輸後,氣到抽餐刀就想直接衝去捅對方,牌品之差令人不敢恭維。但正是這種不成熟的刻劃,讓觀眾看到傳奇人物也有這麼幼稚的一面。到了Bond 23時,伊開始有刻意描述Bond的老年與退化,這也跟故事「英雄人物歷久不衰」的主軸有關。順帶一提,同樣以傳奇英雄退化為背景,【Skyfall】跟【TDKR】實屬假性退化,【福爾摩斯先生】(Mr. Holmes, 2015)要純粹多了。
姑且不論假性退化,Bond 24跳脫這個生命發展歷程,便造成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突兀來源。隨後又塞進M女士、前三作的反派以及Vesper,卻欠缺一個適當的連結與解釋,顯得這個整合的企圖心有餘而力不足。綜上,【007惡魔四伏】便是建立在這個極不安定的角色前提上,續集電影因為前作建立起來的形象卻也成為包袱,不信去看一下Sam Raimi跟Marc Webb的比較。
--trivia--
1. 現在年度大作開頭都要先來秀一段一鏡到底(Long Take)。
2. 很對味的笑點:沒子彈、不提供酒精飲料、妹不給幹。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