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暢銷書是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教授李維特跟紐約時報雜誌編輯杜伯納合著的。其實不難想像是李維特提供一些經濟學研究發現,再由杜伯納以通俗的方式來呈現,解讀上是有一些可以留意的地方:
【關於那些換算】
據說早年天體觀察的技術沒有那麼發達,天文望遠鏡無法捕抓到某些肉眼無法看到的天體時,天文科學家根據其他可觀察到的天體運動,計算出一顆肉眼無法辨識的行星、以及其應有的軌道。隨著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天文科學家終於在那個軌道上發現了那顆「不存在的行星」-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稱的PLUTO(冥王星)。
下面的第一個例子作者也算出了十四具不存在的屍體:英國人Richard Reid雖然未能引爆藏在鞋裡的炸彈,但其卻成功導致了龐大的代價,從此有了脫鞋子接受安全檢查的措施。假定在機場安檢線,平均每個人得花一分鐘脫鞋和穿回鞋子,光是在美國此一程序每年就發生約五億六千萬次,五億六千萬相當於超過一千零六十年,除以美國人平均壽命七七點八年,等於將近十四個人的一生。因此,雖然Reid行動失敗未能殺死任何一個人,但他導致的代價卻相當於每年十四個人一生的時間。為什麼舉這個例子?也許再來一個同樣來自這本書中的例子,而且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書中不罕見。
第二個例子是這樣的:車禍每年奪走四萬多美國人的性命,美國人每年總計開車約三兆哩,相當於每七千五百萬哩有一人死亡;或者換個方式說:若以時速三十哩,每天開車二十四小時,得連續開上兩百八十五年後,才可能在一場車禍中喪命。
這兩個飄洋渡海而來的例子並不是那麼的陌生,常常可以在政府主持的大型煙火秀的隔天社論上看到換算成多少偏遠地區的營養午餐;然後猜測也許編輯們對某些不那麼科學的論述的偏好是國內外皆然。這樣的論述優點在於容易吸引讀者的注意,不過潛在的限制是用這種非科學的語言來包裝科學的研究成果會引起某些人的質疑。
【關於不連貫的各章節】
各章節的標題名稱看起來相當有趣,作者也曾提過出版社的人們曾提出「這本書沒有一貫的主題」這樣的警告,我覺得這個警告可以從字面上的意思解讀,也可以從資料的層面來解讀。雖然說不同主題的章節都嘗試回答了一些有趣的問題,但要回答有趣的問題需要有趣的資料。這會有個小問題:讓人懷疑是否為問題牽就資料。前一本《蘋果橘子經濟學》就已經可以看出這個跡象了:要不是有人為貝果及咖啡做詳細的資料,後面的分析無從做起,而我們很清楚一開始作者不是為了回答某個特定的問題而去搜集這些貝果與咖啡的資料。總覺得偶然的成分很重。
【關於英國人最愛的麥加芬】
整本書裡面我最不喜歡的情節就是第二章「自殺炸彈客應該買壽險」當中提到的伊恩˙賀斯里(Ian Horsley)。這是一個不負責任到了極點的例子。這位英國的無名(假名)英雄建立起這麼一個X變數來偵測恐怖份子帳戶的活動,並因阻止恐怖活動的發生而獲得爵位(但因為涉及國家安全所以我們不能公布他的真實姓名,也不能明講何謂X變數)。從英國導演Hitchcock的【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英國作家Graham Greene到John Le Carre這些通俗文化創作者都提醒我們一件事:「我們怎能輕易地相信英國佬呢?」
【關於美國人的創意】
這本書也不是這麼不可取,至少最後兩章介紹了一些有趣人物以及他們有趣的想法,這點是讓人相當興奮的。尤其是當看到科幻小說作家Neal Stephenson以電腦模擬人工降低颶風破壞力的道具時,令人回想起讀到【太空漫遊2001】中描述為了對抗無重力空間的鞋子與地板上無數小勾子,如何於現實中創造出魔鬼氈。
【關於排版】
不得不說,某幾張圖完全沿著最上緣跟側邊真是太可怕了。